《拓犮黎的歷史〔譯文 ④〕第一部份:伊斯蘭前時期,第四冊:早期王國篇》
«Tārīkh al-Ṭabarī (The History of al-Ṭabarī) [Text ④]
Part 1: The Pre-Islamic Period, Volume 4: Kingdoms and Empires»
穆罕默德.本.賈里爾.拓犮黎(原著),徐正祥(編譯)
(新北市 [台灣]:徐氏書坊,2017])
[精裝,15.5 x 21.5 cm,376頁: 32 + 344 頁] 定價:950元
ISBN 9789869434348
內容介紹
《拓犮黎的歷史》第四冊主要內容在敘述一些波斯君王(如:凱尬烏斯、凱阜斯勞、魯賀剌斯伯、畢戌塔西伯、巴賀曼、阿爾達汐爾、老大流士、小大流士)統御時期的事情,其中談到這些波斯君王與突厥人的戰爭,尼布甲尼撒的攻擊耶路撒冷,瑣羅亞斯德與其宗教於畢戌塔西伯時期的興起,以及波斯人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關係與戰爭(尤其是小大流士與亞歷山大大帝之間的關係)。
尼布甲尼撒的敘述為一個重點,佔據了相當多的篇幅,如:他攻擊耶路撒冷,攻擊阿拉伯人,與他為施洗者約翰報復的事(其中有關施洗者約翰被殺的事,有不同傳述的記載)。
尼布甲尼撒是開始把阿拉伯人安置到伊拉克地區的人,其後,一些阿拉伯部落進入此地區與巴林(其中包含一位阿拉伯君王賈紀馬的傳述)。阿拉伯人不僅開始成為伊拉克地區的重要居民,日後更成為波斯與羅馬帝國治理該地區與其周遭地域阿拉伯人的代理人,以及兩者的蕃屬國,最後,甚至成為滅掉波斯與羅馬帝國的助力者。
作者亦談到葉門地區阿拉伯人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移入伊拉克地區與征伐中國。而葉門人的移入伊拉克地區更引起日後北阿拉伯人與南阿拉伯人在整個歷史中的對立問題。因此,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伊拉克一地成為有史以來極為複雜與重要的地域,至今仍成為各方角力與爭奪地區。
除了波斯君王的事蹟,以色列族人在這段期間的事亦有描述,如:在所羅門之後治理以色列族人的一些人與其先知的事。其中談到:以色列君王亞撒統御時期,他與印度君王謝拉戰鬥的事,以及君王西底家與巴比倫君王西拿基立的事。
作者也談到此時期中希臘、羅馬與波斯各地區的一些統治者,這些統治者被稱為地方王公,而不是所謂的王國或帝國之君王,如亞歷山大大帝之後的希臘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者與羅馬人的統治者。
在此一時期,耶穌基督的誕生(包括其母親瑪利亞的事)與其事蹟亦成為一個敘述重點。而 “以弗所七聖童”(Seven Sleepers)此一著名中東傳說,與一些反對偶像崇拜的傳說故事,作者則分別加以敘述。
反偶像崇拜的主題是作者此冊的精髓,亦即伊斯蘭教是崇拜一主與反對偶像崇拜的先前宗教——即猶太教與基督教——之承繼者,人類的正道是以此為依歸。然而,先前的宗教最後都墮落失敗,因此主阿拉才派遣穆聖來執行其回歸一主的任務。本冊最後之所以提到這些故事,除了強調此一主題外,最重要的是為下冊穆聖的誕生埋伏筆。
DOWNLOAD:第四冊目錄內容.pdf